「切记高血压 降压目标不能“一刀切”!」
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,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(2024年修订版)》进行了重要更新。 传统上,成人高血压以收缩压≥140 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 mmHg为诊断标准。新指南将血压范围120~139/80~89mmHg界定为“正常高值血压”,旨在提醒该区间人群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调整,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(如表1)。
在临床实践与人群防治中,血压测量被划分为诊室测量与诊室外测量两大类别,后者包括HBPM和ABPM,它们在捕捉血压日常波动、识别特殊类型高血压(如“白大衣高血压”与“隐匿性高血压”)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,因此在新版指南中地位显著提升。
新版指南明确指出,诊室血压、家庭血压监测(HBPM)及动态血压监测(ABPM)均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依据。血压测量不仅是确诊高血压的基础,也是评估降压疗效、指导治疗调整的关键环节(如图2)。
高血压的本质是心血管综合征,源于遗传与环境等多重因素。其危害取决于血压本身,以及其他心血管风险因素、靶器官受损和心脑肾等并发症。因此,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:
①分级:针对血压升高本身的降压治疗;
②分期:针对合并的危险因素、靶器官损害和临床并发症的治疗;
③分型:针对高血压的病因的纠正和治疗。
其中,降压治疗旨在平稳降压,延缓病程,预防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如脑卒中、心梗、心衰及肾功能不全。治疗时需综合考量获益与风险,特别是针对不同风险层级的患者,尽管低危者绝对获益较少,但治疗成本与潜在风险相近。
新版指南优化了降压治疗启动时机的判定流程。与2018版相比,新版指南(如图3)确立了更为科学的流程:
首先,强调并实施生活方式干预作为初始步骤;
随后,深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、靶器官受损状况及临床并发症,以全面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。
在此基础上,新版指南结合了血压分级与心血管风险评估的双重考量,共同决定降压治疗的最佳启动时机。这一流程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管理中的核心地位。此外,新版指南清晰总结了降压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,为临床实践提供了连贯、实用的指导。
用药方面,在降压药物选择策略上,尽管多数欧美最新指南倾向于将β受体阻滞剂排除在一线用药之外,但本指南持开放态度,明确指出ABCD各类降压药均可作为降压初始治疗的选项,赋予它们同等的推荐地位,确保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和患者需求的个性化满足。新版指南单独列出了沙库巴曲缬沙坦,与ABCD类药物并列推荐(如表4),这反映了对其独特降压机制和疗效的认可,是新版指南更新的重要亮点之一。同时,新指南紧跟医学进展,首次将阿齐沙坦纳入中国常用ARB降压药的行列。
生活方式的改变仍然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,新版指南对此给予了更高的重视,建议健康饮食、规律运动、远离烟草及限制酒精摄入,并维持适宜的体重。
特别是饮食方面,指南建议DASH饮食模式,这一科学饮食方案富含果蔬、全谷物及低脂乳制品,同时严格限制盐分与脂肪摄入,已被广泛验证为有效降低血压的有效途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