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发生“猝死”时身体到底在经历什么?」
猝死自古以来就有,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,但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工作节奏的加快,发病率在逐年增加。再加上网络越来越发达,我们听到的猝死事件也就越来越多了。 「猝死」,从字面来看,就是突然的、出乎意料的死亡。 至于多么突然才能算「突然」,不同的专业机构对这个时间长短的定义各有不同,从 1 小时到 48 小时不等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的「猝死」定义为:从出现症状到死亡,时间在 24 小时内。
应对猝死,需要先了解猝死的原因。人只要活着,心脏就需要一刻不停地跳动。所以,当心脏不能有效地跳动、不能给身体重要器官供血的时候,如果不能让心脏及时恢复有效的跳动,猝死就会发生。
发达国家统计表明,猝死约有 90% 都是心源性的。这也符合大家对猝死的通俗认知:大多属于「心脏病发作」。
除了心脏之外,也有少部分猝死是脑源性、肺源性、腹源性、内分泌源性等其他因素造成的。
心源性猝死再细分,又分为「冠脉性」和「非冠脉性」猝死两大类。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中,约四分之三为冠脉性猝死,其他为非冠脉性猝死。
冠心病,症状轻也可致命肥胖三高要当心!冠脉性猝死占心源性猝死总数的 56.78~80%,中老年人更多见,主要原因就是冠心病。有冠心病病史患者,发生猝死风险是普通人的 4 倍。
四分之三的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冠心病。而冠心病则与肥胖、吸烟、三高等不良的健康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人冠心病的症状不明显,往往与一般的轻微不适感混同,但这样也会显著升高你发生猝死的风险。
虽然 40 岁以上是高发人群,但近些年,冠心病越来越年轻化,甚至出现了 25 岁年轻人冠心病的病例报道。
零食当饭、饮料当水,从不运动,熬夜,无休止地消耗身体,但不体检……你的冠状动脉可能正在悄悄堵上。
有研究发现:839 名心脏骤停患者中,430 名有先兆症状,占 51%,主要为胸痛和呼吸困难。
在大多数(93%)有先兆症状的患者中,症状在心脏骤停发生前 24 小时内出现。因症状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,生存率为 32.1%,而未拨打的患者的生存率为 6.0%。
然而,很大一部分人忽视了这些迹象。这不能全怪患者不小心,而是因为这些症状有的特异性不高,不容易跟其他疾病区分。
相比于识别危险症状,我们更提倡大家:定期进行心脏「体检」,排查风险 + 改掉坏习惯,主动保护心血管。
那么,做哪些检查可以提前发现可能存在的猝死风险?
基础项目:
1、心电图(EKG)
2、超声心动图,就是俗称的心脏彩超
作为体检项目,两者互相配合,可以发现大多数重要的心脏异常。
疑似冠心病或其他心脏问题的人,可能需要一些额外检查:
● 基因检测,适用于有家族史的情况
● 运动平板试验,能找出一般心电图无法发现的血管病变,用于筛查冠心病
● 儿茶酚胺激发试验,检查你的心脏对某些特定药物的反应
● 24小时动态心电图,用于鉴别心律失常等,常用于为莫名晕厥找原因
● 心导管检查(冠状动脉造影),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
● 电生理研究,可以诊断、治疗心律失常
猝死发生的概率不高,一旦出现,对于任何人都将是不能承受的后果。
虽然已经说过很多次,但我们还是要不断不断地重复讲:
尽早戒烟、坚持运动、控制三高、定期体检。
如果医生建议,请使用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(ICD),必要时实施血管成形术或导管消融术。